
在之前的文章中,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七八十年代,解放军部队建设发展的故事,例如百万大裁军、南疆战事等等。今天,我们聊聊七八十年代,1985年之前,解放军陆军的步兵师的编制问题。不得不说,在七八十年代,解放军陆军部队中,各个步兵师的兵力,差异非常大,甚至出现了2倍以上的差距。今天,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。

首先,我们聊聊各国部队的编制划分问题。由于经费和装备条件有限,各国陆军在建设发展过程中,都会出现整编主力、非整编二线的问题。例如在二战期间,日本陆军的步兵师团,数量一步步增加,为了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,日本陆军推出了甲种师团、乙种师团、丙级师团、丁级师团的框架模式。不同的师团编制,兵力和武器装备,差异巨大。其实,不仅仅是日本。在七八十年代,苏联、越南等一系列国家,也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。1978年,越南军队全面改进以后,把全军的步兵师,划分为A/B/C/D4个不同的等级。A代表主力王牌,例如316A师,战斗力很强。B代表二线辅助部队,例如325B师,也有一定的战斗力。至于C和D,属于守备部队、农垦生产部队,战斗力很低。

当年的苏联,屯兵百万在北方苏联军队中,虽然没有上述直接划分,但是在实际编制框架中,也出现了一线、二线、三线部队的情况。例如苏联在远东、中亚地区驻扎的50多个步兵师和坦克师,大约三分之一,属于齐编满员的一线主力师。还有三分之一,属于非齐编满员的二线辅助师。另外三分之一,属于空有框架的架子师,武器装备和兵力都少得多。70年代开始,解放军陆军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,出现了甲种步兵师、乙种步兵师。60年代末期以来,苏联在我国北方边境一线,吞并百万。而且在武器装备上,拥有非常明显的优势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我国把陆军的主力部队,全部集中在北方一线的各个军区,例如沈阳军区、济南军区、武汉军区、北京军区、兰州军区等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