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之前的文章中,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一系列故事,例如越南军队的武器装备配置、东西两线作战等等。今天,我们聊聊1979年开战之前,即将参战的各个军,补充大量有生力量的情况。以11军为例,在1979年2月之前,陆续补充了18000多人。其他各个军,也是类似的情况。今天,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。

七八十年代的苏联,鼎盛时期首先,我们聊聊70年代解放军部队推行的甲种。乙种步兵师模式。60年代末期开始,苏联在远东、中亚等地区,合计部署了50多个坦克师、机械化和摩托化步兵师,形成了百万大军压境的局面。从武器装备水平上,苏军拥有绝对的优势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我国把主要精锐部队,全部集中在北方一线的各个军区,例如沈阳军区、济南军区、武汉军区、兰州军区等等。同时,原本部署在南方几个军区的部分精锐部队,先后奉调北上,进一步加强北方各个军区的整体力量,例如27军、28军、43军、54军等几个军先后北上。截止70年代初期,北方各个军区下辖的部队数量,明显更多。各个部队的武器装备,也明显更好一些。这一时期,解放军部队需要维持很大的规模,尤其是陆军部队,属于作战的绝对主力。

越南陆军步兵部队一方面是部队框架,需要进一步扩大。另一方面是当时的财力物力有限,无法支持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解放军陆军开始推行甲种、乙种步兵师模式。截止70年代初期,解放军陆军下辖了36个军,合计125个步兵师。甲种师就是齐编满员的部队,能够随时抽调、集结、作战。乙种师就是保留了框架和骨干力量,但部队的兵力、装备等方面,大约只有甲种师的50—60%左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