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最近几天,在网络上出现了一张很有意思的图片。一架歼轰7战机,已经退役,移交到了某个重要的工业大学。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,正在逐步退入二线。早期批次,甚至已经开始退役。不仅仅是歼轰7,苏27SK、苏27UBK等战机,也已经开始退役。那么,200多架歼轰7系列战机,为何开始退居二线呢?今天,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。

欧洲发展的狂风战斗轰炸机首先,我们聊聊战斗轰炸机概念。在六七十年代,世界主要军事强国,陆续开始发展具有一定空战能力,同时以对地对海打击作战为主的战斗轰炸机。例如苏联的苏24、欧洲的狂风、美国的F111等等,进入21世纪初期,俄罗斯还推出了新一代的苏34战斗轰炸机。欧洲发展的狂风战斗轰炸机,经过中期升级以后,甚至能够挂载AIM-120中距弹,具备了一定的中距空战能力。1979年,出于各方面的实际需要,我国开始了著名的“轰7”战机项目。80年代中后期,更名为歼轰7项目。1988年,歼轰7战机首飞成功,开始了漫长的科技攻关和逐步改进。这一时期,由于国产发动机的技术有限,歼轰7战机采用了两台英国斯贝系列发动机。请注意,歼轰7项目发展的中前期,属于海军推动发展的机型。

俄罗斯发展的苏34战斗轰炸机一系列的具体设计和任务要求,主要针对海战、海上反舰作战需要,并没有考虑太多的对地打击任务。尤其是中低空突防模式下,对地打击任务,甚至已经超出了歼轰7战机的早期设计要求。歼轰7系列战机的各方面不足,也有这方面的实际原因。歼轰7系列战机的发展,从70年代一直持续到了90年代。1998年,歼轰7战机终于定型,开始小批量生产,装备海军航空兵部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