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的一生都在做交易。”约一个月前,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会谈后这样说。
“交易外交”——这是美国媒体定义特朗普政府外交政策的高频词。美国《国家利益》网站刊文说,特朗普外交政策的本质是“纯粹的交易”。从挥舞“关税大棒”到一心谋取资源,“特朗普的外交政策战略既咄咄逼人、又包罗万象,既适用于盟友、也适用于对手”。

事事皆可“交易”?
执政两个月来,特朗普政府在外交方面四处出击,认为一切都是可以谈的:领土、技术、矿产,等等。而促成交易的手段,正如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凯文·哈西特所说:“我们可以用‘胡萝卜’做到这一点,也可以用‘大棒’做到。”
——在俄乌冲突问题上,为促成双方谈判,特朗普政府威胁,俄罗斯若不参与谈判,就会面临美国制裁;乌克兰若不答应谈判,美国将停止援助。
美国还觊觎乌克兰的资源,先是要稀土,然后是石油、天然气以及其他矿产资源,近日又提出“拥有并管理”乌方核电站。乌总统泽连斯基一度强烈反对。他与特朗普在白宫上演的“世纪争吵”震惊世界,美方随后就暂停对乌军援,切断对乌情报共享。

这是3月11日在沙特阿拉伯吉达拍摄的美国和乌克兰代表团会谈现场。新华社记者 王东震 摄
——在巴以问题上,特朗普政府要求哈马斯释放以色列被扣押人员,以“否则你们将惹上大麻烦”相威胁;特朗普政府一度提出“清空加沙”,并以停止援助为要挟,逼迫埃及和约旦接收巴勒斯坦人。
——为解决美国国内的非法移民和芬太尼问题,美国向墨西哥和加拿大挥起“关税大棒”。按照特朗普政府的逻辑,这两大问题都是加拿大和墨西哥造成的,不解决就加征关税。
——特朗普还盯上了丹麦自治领地格陵兰岛,称“无论如何都要得到”,甚至不排除使用“军事或经济胁迫”手段。如果丹麦不答应,那美国就要对丹麦加征关税。
美国智库国际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西纳·图西指出,特朗普的外交策略与他所著的《交易的艺术》一书中描述的房地产策略如出一辙:激化矛盾、极限施压,将局势推向灾难边缘,试图在最后一刻达成交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