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封措辞强硬的信件,让2025年春天的波斯湾再度硝烟弥漫。美国前总统特朗普3月6日致信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,要求两个月内达成新核协议,否则“后果严重”。
这封被美媒称为“外交领域定时炸弹”的信件,在3月12日被德黑兰确认接收后,迅速演变成横跨华盛顿、德黑兰、耶路撒冷的三方博弈战场。当哈梅内伊痛斥这是“霸凌式胁迫”时,以色列战机正掠过叙利亚领空,而沙特王储的专机秘密降落白宫——这场由信件引发的风暴,正在重塑中东地缘政治版图。

高压外交的“特朗普公式”:威胁与交易的艺术
信件内容曝光后,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休斯的声明揭示了特朗普的谈判策略:先礼后兵,但“礼”中藏刀。不同于传统外交的模糊空间,特朗普设定的两个月期限犹如悬在德黑兰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这种将“极限施压”升级为“限期施压”的模式,与其2018年单方面退出《伊核协议》时的逻辑一脉相承,却在战术层面更具杀伤力——期限的不确定性(从何时起算未明确)既制造焦虑,又为后续行动保留弹性。
值得玩味的是,信件曝光恰逢特朗普与普京通话讨论伊核问题次日。这种“先通报盟友、再联络俄罗斯”的操作,暴露出其试图构建对伊包围网的深层考量:既借中东盟友施压,又通过莫斯科牵制欧洲立场。正如以色列《国土报》评论:“这不是单纯的外交照会,而是精心设计的战略威慑。”
德黑兰的“太极推手”:以核能力反制时间压力

面对美方最后通牒,伊朗展现出什叶派政权特有的韧性。哈梅内伊3月8日“绝不屈从胁迫”的声明,与外交部发言人巴卡埃“全面评估后再回应”的表态,构成刚柔并济的应对体系。这种拖延战术背后,是伊朗核能力的实质性突破——国际原子能机构最新报告显示,其浓缩铀库存已达协议限制量的10倍,20%丰度铀存量足够制造三枚核装置。
德黑兰的底气更来自区域代理网络。就在信件曝光当日,也门胡塞武装宣布试射新型高超音速导弹,而黎巴嫩真主党则向以色列北部发射火箭弹。这种“以时间换筹码、以军力撑谈判”的策略,恰似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萨达姆的困兽之斗,却因伊朗更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地缘纵深,具备更强的反制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