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,特朗普因“未发动新战争”成为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人选,爱沙尼亚议员盛赞他是“30年来最和平的美国总统”。
然而,2025年3月15日,这位“和平总统”突然按下了战争按钮——美军对也门胡塞武装发起大规模空袭,行动持续数周,目标直指红海航运安全和伊朗的“幕后支持”。
白宫发布的“观战”照片下,网民调侃:说好的诺贝尔奖呢?这场军事行动暴露了特朗普的"双重面孔":一边在俄乌问题上高调斡旋,另一边却在红海点燃战火。
而更值得警惕的是,美国近期三大动作正悄然重塑全球战略格局,中国或成最终目标。

3月18日,特朗普与普京进行了长达148分钟的通话。这场对话的核心议题是乌克兰局势,双方达成了“30天能源基础设施停火”的初步协议。
看似是为缓解欧洲能源危机,实则暗藏玄机:美方首次松口,不排除未来承认克里米亚为俄罗斯领土的可能性。

这种让步被外界解读为“用乌克兰换筹码”,目的是换取俄罗斯在亚太问题上保持中立。
这一潜在让步引发了乌克兰和欧洲盟友的强烈不满。毕竟,克里米亚问题一直是俄乌冲突的核心症结之一。若克里米亚问题被交易,乌克兰将失去重要谈判筹码。
更值得玩味的是,通话结束后,特朗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"不希望俄罗斯与中国走得太近"。
这种“拉俄制华”的试探性操作,与美国2025年《国家安全战略》中“大国竞争优先”的基调高度吻合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