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“43个港口”事件持续发酵,成为舆论焦点。
上周随着中联办、港澳办官网连续转发多篇评论文章,包括梁振英、李家超等众多香港政府和知名人士纷纷表态,这一事件被推上了风口浪尖。
甚至连港澳办都罕见下场喊话,然而,在这场被五道“金牌急令”紧追的港口交易中,李嘉诚似乎仍铁了心要将港口卖给美国。

1914年通航的巴拿马运河,至今仍是全球贸易的“黄金水道”。
每天,约40艘万吨巨轮从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穿梭,承载着全球6%的海运贸易量,而中国商船占其中的21%。
长和集团旗下的巴尔博亚港与克里斯托瓦尔港,恰如运河两端的“门神”,控制着所有船舶的进出闸调度权。

1997年,长和通过国际竞标拿下这两个港口的经营权,累计投资超80亿美元,将年吞吐量从50万标箱提升至650万标箱,占运河总货运量的18%。
然而,3月3日的一纸公告,让这些“战略哨所”卷入新的漩涡。
要理解这场交易的分量,我们得先看看长和集团的"港口帝国"有多大。

据公开资料显示,长和集团的港口业务覆盖24个国家的53个港口,拥有295个经营泊位。
而此次交易的焦点——巴拿马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,更是这个"帝国"中的明珠。
这两个港口分别把控着巴拿马运河的太平洋和大西洋入口,战略地位不言而喻,每年有约1.2万艘中国商船通过这里,占中国对美贸易物流总量的40%以上。
从财报数据看,这笔交易堪称“完美退出”:长和港口业务2024年营收453亿港元,同比增长11%,但净利润下滑27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