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星资本局3月31日消息,去年,“未来产业”一词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则提出,“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,培育生物制造、量子科技、具身智能、6G等未来产业”。
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,红星资本局了解到,工信部等有关部门将制定出台生物制造、量子科技、具身智能、原子级制造等细分领域的产业政策,健全未来产业的“1+N”政策体系,引导未来产业科学精准布局。同时,将支持地方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,引导政府投资基金加大未来产业投入力度。
同时,记者还注意到,今年以来,以上海为首的多地开始筹备未来产业基金,这也意味着政府将为“耐心资本”注入新活力。
2025年未来产业十大赛道公布
人形机器人正处发展上升期
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发布的《未来产业新赛道研究报告》显示,2025年未来产业十大赛道将集中于通用人工智能(大模型等)、高级别自动驾驶、商业航天、人形机器人/具身智能、新型储能(固态电池等)、低空经济/通用航空、清洁氢、算力芯片、细胞与基因治疗、元宇宙十大领域。
其中,人形机器人在今年成了最不能忽视的存在,不少人形机器人“智愿者”挂牌上岗,围绕迎宾、交流、主持、表演、服务等五大类核心场景,出现在会场各处,与到访者互动。
“人形机器人现在处在发展上升期,”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未来产业研究中心所长蒲松涛认为,围绕着工业应用以及家庭应用,人形机器人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能。但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路径,既依赖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能力,同时也依赖于地方围绕机器人的产业基础和产业配套能力。

蒲松涛 红星资本局摄
蒲松涛表示,从区域来说,在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珠三角等地都已经构建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集聚区。京津冀是以高端工业机器人、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为重点方向加快完善整个产业链条;长三角是依托其强大的制造业能力,在上海、昆山、无锡等地打造人形机器人的产业集群;珠三角同时发挥它制造业的应用驱动优势,构建起人形机器人整体的产业创新生态。
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、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王田苗告诉红星资本局,对于人形机器人来说,软件是容易统一的,但落到载体却是多样化的。从技术体系来讲,具身智能走进家庭还有很长一段路。